SARS-CoV2病毒是引起此次新冠疫情的元凶,虽然瑞德西韦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新冠,虽然国内外已经有疫苗获批上市,但科学家并没有停止开发消灭新冠病毒药物的脚步。前不久,Nature 期刊在线发表了香港大学的Ren Sun和Kwok-Yung Yuen等学者与美国合作者Sumit K. Chanda等人的研究成果 [1],他们发现在实验动物中抗麻风药物氯法齐明(clofazimine)对SARS-CoV-2表现出强大的抗病毒活性,并能缓解与重症COVID-19相关的过度炎症反应,整个研究过程更是以瑞德西韦为阳性对照给出了详尽的药理学研究。 氯法齐明(clofazimine)的化学结构 与这篇Nature 相隔不久,四川大学杨胜勇教授、雷剑教授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研究员等人在Science 发表文章,报道了他们研制的抗SARS-CoV-2的新化合物。与上文提及那篇Nature 文章的“老药新用”策略有所不同,这篇文章是一篇经典而系统的药物化学驱动型文章,报道的是全新的化学结构。今天本君就为大家分享一下这篇论文。 这篇Science 工作的核心莫过于化合物分子结构的设计,作者采用的是经典的基于靶点药物设计思路。SARS-CoV2主蛋白酶(Mpro)被认为是开发抗新冠病毒药物的理想靶点,他们基于对其晶体结构的分析,针对靶点口袋的4个位点设计分子结构。首先,他们确定使用共价抑制剂的主基调,参考文献报道的醛基与靶点Cys145残基的共价作用对抗病毒活性的必须性。在结构上,他们还选择了已上市的抗丙肝病毒药物Boceprevir和Telaprevir的双环结构,恰好占据靶点的S2区域。最后,他们分析了靶点S4区域的氨基酸残基,决定在分子的P3区域引入调节药代动力学性质的基团。 图片来源:Science 在上述药物化学研究思想的指导下,作者设计并合成了32个分子(MI01-MI32)。在酶学实验中,24个化合物对SARS-CoV-2 Mpro的IC50在10-100 nM之间,3个化合物的IC50小于10 nM(MI-21、MI-23和MI-28)。作者进一步制备了Mpro与MI-23的共晶。共晶数据给出的结合模式与作者最初的化合物设计思想一致。 图片来源:Science 随后,作者在细胞水平上评价了这些化合物。让人有些遗憾的是,酶学实验活性最好的三个化合物在这轮比拼中惨遭淘汰,不过,以MI-09为代表的6个化合物脱颖而出,在细胞水平上展现了良好的活性。 图片来源:Science 在进行动物水平的药效评价之前,作者又对活性不错的化合物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MI-09和MI-30的生物利用度相对不错,达到了口服给药的要求。另外,作者还评价了MI-09和MI-30的急性毒性和为期一周连续给药毒性。结果显示,两个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使用醛基的安全性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确定了动物药效实验的给药剂量,并以hACE2转基因小鼠为模型评价化合物的药效。最终,在模型小鼠上可以观察到MI-09和MI-30在多个指标上对疾病小鼠的治疗作用。 图片来源:Science 本君觉得,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理性药物设计(rational drug design)的特点,在前人报道的靶点结构基础上,结合上市药物的部分片段,精准设计药物分子,在获得活性分子后又利用小分子-蛋白共晶技术验证了当初的化合物设计思想。随后,稳扎稳打按照新药开发的节奏一轮一轮闯关,最终获得候选化合物。至于他们发现的这些化合物能否顺利获批临床试验,还需要更全面的安全性评价,毕竟醛基这种结构能和很多蛋白发生共价结合,7天的单次重复给药毒性评价时间略短。希望这两个化合物能够在更系统更全面的毒性评价中胜出。 说到底,这些论文的成果早日转化,治疗新冠病毒特效药的早日推出,才能让我们更有底气彻底打败新冠病毒。加油! Science, 2021, 371, 1374-1378, DOI: 10.1126/science.abf1611
最近登上顶级期刊的抗新冠化合物clofazimine
药物研发4.6W+
版权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