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不健康的饮食及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威胁健康的重要因素,痛风正是其中之一,与日常饮食关系密切。痛风学名是代谢性关节炎(metabolic arthritis),会呈现出许多种症状,最常见的是急剧的刺激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红、软、热和浮肿,周期性地发作。这种古老的疾病至少可追溯到古埃及时代,那时被公认为“国王病”或“富人病”,因为此症好发于达官贵人的身上。晚年罹患痛风的英国讽刺漫画家詹姆斯·吉尔雷(James Gillray)就曾用画笔描绘过痛风发作时那种难以忍受的疼痛感。
詹姆斯·吉尔雷描绘痛风的漫画(1799年)
痛风的成因
尿酸结晶是痛风的基本成因,而此结晶常常与血液中高尿酸浓度有关。尿酸是人体内嘌呤的最终代谢物,通常嘌呤代谢后从肾脏中经尿液排出,未能及时排出的嘌呤最终形成尿酸,再经血液流向软组织并以单钠尿酸盐形式结晶,沉淀并在关节、肌腱与周围组织中形成沉淀物,一旦有诱因这些结晶释出便导致身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敏感)而造成炎症(痛风症)。
常见的嘌呤和尿酸的结构
导致痛风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和日常饮食因素,尿酸沉淀形成的诱因尚不完全明确。研究发现,60%的血尿酸浓度变化与基因有关,尽管尿酸也可在血尿酸浓度正常时结晶,但当血尿酸浓度升高时,尿酸结晶的可能性更大。另一个引发痛风的因素是饮食,痛风通常较容易发生于吃肉多、喝啤酒多或超重的人,如果原本身体状况就欠佳,例如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血脂或先天体质特殊,则很容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将摄取的嘌呤以结晶形式积聚在体内。
痛风的治疗
痛风是由于体内尿酸持续增高超过其生理容许范围甚至饱和浓度而引起的疾病, 所以该病的药物治疗策略主要就是降低血液和细胞外液中升高的尿酸。对于急性发作期的痛风,治疗主要以抗炎镇痛为主,常用的药物主要是秋水仙素、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等;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的痛风治疗主要以降低血液中的尿酸为主,例如分服用促尿酸排泄药丙磺舒、苯磺唑酮和苯溴马隆,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别嘌呤醇等。
治疗痛风常用的药物
秋水仙素是最初萃取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的种子和球茎的一种剧毒植物碱,因和可食用的植物熊葱在未开花时外形相似常被误食引发危险。秋水仙素中毒症状与砷中毒类似,无特效解毒剂,生物学中常用于诱发植物细胞的多倍性。它在痛风治疗上的止痛及消炎效果则与其跟微管蛋白结合的能力有关,此外秋水仙素还可用于家族性布氏杆菌病(亦称地中海热)和类淀粉变性症及硬皮症的治疗,但需密切关注它的副作用例如腹泻和呕吐。
秋水仙和与它相似的植物熊葱
痛风的饮食预防
痛风典型发病特征是起病急,例如突然间深夜足痛如刀割、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明显红肿热痛,持续数日后能自行缓解,进入间歇期,在数月或数年后再次发作。因此,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痛风防患于未然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内源性代谢产生的尿酸,来源于食物的外源性尿酸在体内几乎全部转化成了尿酸。所以,从食物中摄取嘌呤量的多少对尿酸的浓度影响很大。痛风饮食的总原则是“三低一高”,即低嘌呤饮食、减轻体重、低盐低脂膳食和足量饮水。食物中嘌呤的含量规律:内脏肉、鱼 > 干豆和坚果 > 叶菜 > 谷类 > 淀粉类和水果,另外饮酒会诱使痛风发作,即使慢性少量饮酒也会刺激嘌呤合成增加。
高嘌呤食物(图片来源网络)
结束语
人类认识痛风已有百年,随着近年来痛风发病率的上升以及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与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和肾脏疾病关系的逐步明确,人们对痛风产生了更多关注。虽然临床已有一些防治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药物,但由于药物治疗不及时或不合理、药物的适应症有限、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种类少的原因,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没有得到很好的预防和治疗,导致急性痛风的慢性化和并发症产生。此外,痛风一种终身性疾病,而且复发率高,稍不注意极易诱发,因此生活中应格外注意避免高嘌呤饮食、饮酒、过度疲劳、局部外伤等发作诱因。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