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12月10日,科学界的压轴大戏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如期举行。从10月份公布获奖名单起,就有一小群艺术家忙碌起来,准备私人定制的诺奖证书。与看起来差不多的金灿灿诺贝尔奖章不同,每一份诺奖证书几乎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诺奖证书的设计式样由该奖项颁授机构来决定,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物理、化学和经济学奖的证书,生理学或医学奖证书则由卡罗林斯卡学院诺贝尔委员会负责,瑞典文学院负责文学奖证书,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负责和 平奖的证书。早期证书的图案主要用于装饰文本框,形式比较固定,由重复的装饰元素环绕在文本框周围,风格比较古典。后来的样式发展为左图右字的形式,绘画 常常隐喻着获奖者的科学成就,风格变得现代化,它没有固定的艺术设计,设计师会根据获奖者的学术领域以及各自特点进行构思创意。但证书上的文字内容大致相 同,证书文字分别为瑞典语和挪威语两种,瑞典语证书会写明颁发机构、获奖者姓名以及授奖理由,而挪威语则没有获奖理由,当然,也是由知名书法家书写。 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2000年以来的诺贝尔化学奖证书吧。 2000年获奖理由: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所以这年的化学奖证书里的绘画形象的显示了聚合物里的电子和空穴。其中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Hideki Shirakawa)已为广大中国学者熟知,他的诺奖之路起源于一次“失误”的实验,在用乙炔气制备聚乙炔时,因错误的加入了比原定量多1000倍的催化 剂,反而得到一种闪着金属光泽的塑料薄膜,由此诞生了导电聚乙炔薄膜。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2001年获奖理由:对手性催化氢化和氧化反应的研究。对咱们X-MOL的读者来说,这几个反应太熟悉了。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艺术家用自然界的天然手性现象——海螺等的螺旋状壳体结构来表达镜像关系,生动形象。如果说在人名反应中出现最多的化学家,现在肯定非K. B. Sharpless莫属,老先生不仅开发了一系列不对称反应,现在仍非常活跃,推进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的发展,还有再夺诺奖的呼声。另外,有机圈最出名的受伤者也是这位老爷子,不过不是在做化学反应时受伤,而是由于一个没有按规定封好 的核磁管在他的眼前炸了,损伤了一只眼睛,还好另一只眼睛健在,没耽搁老爷子钓鱼。但也提醒诸位进入实验室就要戴好护目镜,重要的事情说三百遍也没用,关 键是要做到! 2002年获奖理由: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和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谱学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2002年这界化学奖,最大的意外当属“三无人员”日本岛津的工程师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随后不论是采访还是传记中,田中耕一先生介绍生物大分子的离子化法诞生的背景和研发历程时,总少不了那一次意外的“重大失误”。1985 年2月份的一天,田中错加了昂贵的超细钴粉末到甘油中,为避免浪费,田中想到可以通过将甘油挥发来回收钴,而激光加热可能会促进甘油的挥发,于是打开了激 光束,为尽快确认甘油的消除,光谱仪一直开着方便监视结果。很快,田中注意到了在噪音中出现了一个从未发现过的单一信号。这个信号困扰了田中很久,不论重 复多少次,再也没有重现过。正是这个信号,误打误撞实现了生物大分子的电离。田中坦白过那段日子是他做工程师最开心的日子,虽然大部分实验是失败的,但偶 然的成功会让他兴奋面对明天。田中坦言发现的信号实际上非常微小,而质谱仪是复杂的仪器,他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其他四名成员。1987年,田中已能检测分 子量大于48000的物质,到了同年9月又提升至72000,在日本宝冢举行的第二届日中质谱研究会上,田中第一次用英语做报告。1988年岛津推出 LAMS-50K,由于达不到客户生物样品的要求,加上价格贵但没有买家,直到1990年美国City of Hope's Beckman Research Institute才购买了唯一的一台,并得到好评,但从此之后仪器停产,田中也被调离到气质联用部门。1989年,田中获得了日本质谱学会颁发的奖励, 从此之后再无获奖,结果到了2002年一下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震惊日本学术界。至于田中获奖的理由,现在已经广为人知,即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 MALDI(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利用对使用的激光波长范围具有吸收并能提供质子的基质,将样品与其混合溶解并形成混合体,在真空下用激光照射该混合体,基体吸收 激光能量,并传递给样品,从而使样品解吸电离。这种软电离方式,特别适合分析蛋白质和DNA等生物大分子。田中耕一的获奖证书图案也是这一原理。 2003年获奖理由: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这个证书不能再形象了。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2004年获奖理由: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这届的证书图案好像跟获奖差的有点远,更像是艺术家的动植物写生。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2005年获奖理由: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复分解法。获奖图案表现了反应机理中的“交换舞伴”。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2006年获奖理由: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这个图案完全看不懂啊。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2007年获奖理由:对固体表面化学进程的研究。这年10月10日诺贝尔化学奖公布时,恰逢格哈德·埃特尔71岁生日,这真是最意外的生日祝福,只是不知双鱼和这次的获奖有什么联系。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2008年获奖理由: 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海边大概是为了纪念下村修在海边捕获发光水母吧,如田中耕一一样,获奖前的下村修也默默无闻,但也传闻退休后下村修 在家中继续研究发光材料。当年获奖的还有不久前不幸去世的钱永健先生。不过GFP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它还引起了14年一名诺奖得主的灵感。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2009年获奖理由: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这次图案又是一次艺术表现。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2010年获奖理由: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艺术家大概想用茁壮的树干来表现Heck偶联、Negishi偶联和Suzuki偶联反应生成的碳碳键吧。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2011年获奖理由:准晶体的发现。准晶体是介于晶体和非晶体之间的固体结构,有类似于晶体的长程有序,但不具备平移对称性。诺奖证书的图案用一种朦胧的几何图形来隐喻。我国的科学家郭可信曾在谢赫特曼饱受质疑之时,用他的研究成果给予准晶强有力的支持。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2012年获奖理由: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这个总觉得很科幻。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2013年获奖理由: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不知树叶和复杂化学体系有何联系,实际上这年的化学奖研究的是计算机模型,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2014年获奖理由: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证书颜色很鲜艳,风格很现代。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埃里克-白茨格曾坦 言自己不是化学家,他的妻子也取笑到不懂化学的人却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白茨格当年是一名异常勤奋的劳模,在竞争激烈的贝尔实验室工作时,白茨格与一生好友 从事低温显微镜技术的科学家Harald Hess惺惺相惜疯狂的工作。白茨格在自传中写到,那时他每天早上4:30就会到实验室开始工作,如果发现Hess的车先到停车场,“我会走过去,摸摸他 的车看他的引擎盖有多热,而他也会做同样的事情”。虽然工作中竞争,生活上两人却形影不离,每天早上一起打网球,晚上一起用餐。 2015年获奖理由: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这个双螺旋一看就是跟DNA相关的。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看完诺贝尔化学奖,再看看近几年中国人在诺奖上的斩获。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证书很有版画的感觉。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这个获奖证书看上去很正统,总体看来确是个例。 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 —— 编后语 —— 手工制作精美的诺奖证书是为了表达对科学及创新的尊敬。诸君努力,或许也有得奖的机会!
Amazing!私人定制的诺奖证书
化学科普3.8W+
版权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