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d和SN-38都属于喜树碱衍生物,喜树碱最早于1966年在植物中发现,随后持续了二十年在抗癌应用进行探索,但是基于其低溶性、半衰期短和高毒性等原因,特别在生理pH下,喜树碱内酯可逆水解形成活性较低的羧酸盐形式,极大地限制其临床使用。
此后几十年,人们致力于将喜树碱进行改造,截止到目前两种喜树碱衍生物topotecan和irinotecan被FDA批准用于癌症治疗,belotecan被韩国监管机构批准用于癌症治疗。
但是ADC药物才是让喜树碱衍生物飞跃的药物形式,一方面ADC可以提高其半衰期,另一方面在低pH环节的溶酶体中,可以促进喜树碱衍生物从低活性的羧酸盐到内酯形式平衡转化。
第一三共率先了采用了喜树碱与ADC药物进行结合,从众多的毒素变体中筛选到的小分子有效地平衡了毒性和有效性,但毒素的低溶解性带来的分子多具体则是新的挑战。
一三共发现不采用常见的自消解para-aminobenzyl carbamate (PABC)集团后,在exatecan 基础上通过乙醇酸基团修饰产生的 DXd (DX-8951 derivative),其多聚体的问题会得到明显缓解。
同时在不采用PABC的情况了为了DXd和GGFG linker偶联,一三共则创新设计了新的自消解集团hemiaminal ether group (AM)。Immunomedics则在开发Trodelvy的过程中,同样为了缓解SN-38带来的多聚体问题,创新开发了CL2A的亲水linker。
截止到目前,根据UmabsDB(www.umabs.com)全球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有接近80款采用喜树碱衍生物作为小分子毒素的ADC药物在临床阶段进行探索,各种毒素已经在多个ADC药物中得到了初步的验证。
从目前的设计上来看,Dxd后的喜树碱衍生物都相对接近,主要集中在Dxd酰胺α位引入环丙基或甲基等基团变体,科伦的KL610023和宜联的YL0014相对差别更大一些。
喜树碱跨越60载在ADC药物中迎来突破,希望取得更多的成功。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